翻譯動機
本篇評論《羥氯喹在新冠肺炎多元藥物療法中所扮演的角色》(Role of hydroxychloroquine in multidrug treatment of COVID-19)2021年9月24日發表於《心血管醫學評論》(Reviews in Cardiovascular Medicine)期刊,筆者先前譯介的《針對高風險新冠肺炎病毒感染的全方位高標靶梯次性多元藥物早期非臥床治療法》則發表於2020年12月30日,時隔將近十個月。由於 羥氯喹 目前是世界上最廣泛用於治療新冠的藥物,因此更新羥氯喹治療新冠的相關研究資訊,可以增加人們使用羥氯喹的信心,以及提升人們組合用藥治療新冠的意願。筆者順手翻譯這篇短文,以饗有緣來此的讀者,期待於世有所助益。
正文
羥氯喹是最被廣泛開立用於治療新冠肺炎的細胞內抗感染藥物。截至本文提交為止,有關羥氯喹治療新冠的研究共有296份,其中220份經過同行評審,246份有使用控制組對照羥氯喹的療效。羥氯喹已被納入新冠肺炎的預防性療法和早期治療法。一如醫學的普遍原則,在病發之初越早使用羥氯喹,療效越好。據《針對高風險新冠肺炎病毒感染的全方位高標靶梯次性多元藥物早期非臥床治療法》,在所有於染疫晚期(發展成重症而住院)才投用羥氯喹治療新冠的研究中,63%顯示使用羥氯喹有益;在所有使用羥氯喹進行新冠肺炎早期治療的研究中,100%顯示有益,並且症狀發展成重症、住院、死亡的相關風險降低了64%。若能與其他藥物搭配,減緩病毒複製、免疫風暴、血栓等病症,羥氯喹的療效會顯著增強。若想控制疫情,早期治療將是人類最有勝算的一手,因為早期治療的目標是協助重症患者,而連帶能控制病毒擴散[i],降低病症強度和持續時間,產生自體免疫,預防住院和死亡,最終讓人類在面對新冠病毒時有更好的保護力。
米利安(Million M.)等人發表於《心血管醫學評論》《Reviews in Cardiovascular Medicine》期刊的研究闡述了用羥氯喹治療染疫早期的非臥床病患的效果。這些病患被送往位於馬賽的日間專科醫院「地中海感染研究中心」(Institut Hospitalo-Universitaire Med́ iterraneé Infection)接受早期治療,目標是降低住院率和死亡率。在平均住院五天(四天接受醫療照護,一天等待篩檢結果)的10,429名病患中,8,315名接受了羥氯喹+阿奇黴素的藥物組合治療,病死率為0.06%,使用羥氯喹+阿奇黴素的組合治療新冠,和確診者的死亡率下降93%具有相關性。(經過調整的危險對比值[ii]=0.17,95%信賴區間為0.06-0.48,p[iii]=0.0007,n=2015,年齡大於等於60歲。)在這8315名接受羥氯喹+阿奇黴素治療的病患中,有5人死亡;在2114名接受其他療法治療的病患中,有11人死亡(P<0.0001)。這些數據與米利安等人的另外一篇大型整合性研究一致,該份研究整合了四份研究,橫跨五國,涉及32,124名患者,研究結果顯示使用羥氯喹進行早期治療,與新冠患者死亡率下降69%有關,也與美國「初級照護群體」(primary care cohorts)所顯示的結果一致,經過泰半以羥氯喹為基底的多元藥物組合療法治療後,美國接受初級照護的群體住院率、死亡率雙雙下降約85%。
米利安等人此次發表的研究為期超過九個月,而此大型研究顯示,一般醫院若能致力於以門診形式早期治療新冠病患,即使患者已染疫一段時間,病毒已進入大量複製的階段,在這個相對較晚的階段才進行早期治療,患者仍可保有極低的死亡率。不過,本份研究的缺點是只在一間醫學中心進行,並且並未導入隨機臨床實驗的研究方法。米利安等人的研究結果,可與當前結合使用羥氯喹、抗發炎、抗血栓藥物,為高風險病患進行早期治療,從而降低了高風險群體的住院率和死亡率的醫療手段互補。總而言之,支持針對高風險病患進行早期非臥床治療的研究文獻極具說服力。目前也只有超過20,000人參與的大型多元藥物隨機臨床實驗,才能更好地指引人們該使用什麼藥物組合,替非臥床新冠病患進行早期治療。在本篇論文寫作之際,世衛、各國防疫機關、醫療機構並未廣泛採行早期治療法治療新冠確診者,也並未提出可以使用哪種或哪些藥物治療新冠的建議。因此定義單一或多元藥物在治療新冠上可以扮演何種角色,在目前的疫情階段十分重要。
註釋
[i] 在病發之初予以早期治療,就可以避免患者在家枯坐到發展成重症時才緊急送醫,或者不願枯坐,逕行解除自我隔離就醫。因此透過遠端診療、配送藥物的措施進行早期治療,便可以在治療患者之際,讓患者維持自我隔離,從而取得控制病毒擴散的效果。
[ii] 危險對比值,在病歷對照研究中的定義是「實驗組中發生疾病的機率/控制組中發生疾病的機率」。
[iii] P值的意義:分母是實驗總次數,分子是實驗結果不符合假說的次數。假設羥氯喹能降低新冠肺炎死亡率,而藥物實驗總共進行了100次,有50次顯示羥氯喹無效,那麼P值=0.5,亦即羥氯喹與降低新冠肺炎無顯著關係。上文P<0.001意味著一千次用羥氯喹治療新冠的藥物實驗中,只有不到一次產生風險比率上升的負面療效,統計學上稱之為顯著相關。簡言之,P值的意義是兩件事的關聯性是否強烈,無法表明是正面、負面效果,而上文的數據意味著羥氯喹療法有降低死亡率的正面效果(HR值),且羥氯喹療法與降低死亡率密切相關(P值)。
[iv] 關於羥氯喹這種藥物的安全性,據前篇翻譯的論文《針對高風險新冠肺炎病毒感染的全方位高標靶梯次性多元藥物早期非臥床治療法》,美國FDA 1955年便批准羥氯喹上市,至今全世界已有上千萬人使用過羥氯喹,許多國家的藥房都有販售,羥氯喹的安全性也為人熟知。患有「葡萄糖-六-磷酸鹽脫氫脢缺乏症」(蠶豆症)的人不應服用羥氯喹,另外服用羥氯喹後,有<1%的人會產生無症狀的心律QT間期延長的現象,因此有心律不整病史或家族病史者,必須在有醫囑、有監控心律的情況下服用羥氯喹,或者選擇替代藥品,不使用羥氯喹的預防療法建議參看前篇《新冠肺炎多元藥物早期治療-全球第二篇整合性研究》中〈營養品補充劑輔助療法〉的段落。
至於羥氯喹的療效,目前持續更新的羥氯喹綜合研究顯示:
- 在所有於染疫晚期(發展成重症而住院)才投用羥氯喹治療新冠的研究中,63%顯示使用羥氯喹有益。
- 在所有使用羥氯喹進行早期治療的研究中,100%顯示有益,並且症狀發展成重症、住院、死亡的相關風險降低了64%。
其中一份涉及2541名住院新冠病患的回顧研究顯示,單獨使用羥氯喹治療新冠病患與病患死亡率下降有相關性,統計數據為:
風險比率(Hazard Ratio)=0.34,95%信賴區間為0.25-0.46,P<0.001。
結合羥氯喹+阿奇黴素治療時的統計數據則為:
風險比率=0.29,95%信賴區間為0.22-0.40,P<0.001。
詳情請參看筆者翻譯的前兩篇論文。
附錄
附錄一:在降低住院率、死亡率的效益上,各種防疫政策的效果

附錄二:羥氯喹在新冠早期治療法中可達成哪些效果
